阿拉伯語文學系於本學期開始定期舉辦阿拉伯論壇,藉由邀請於阿拉伯世界相關傑出之產、官、學代表人物蒞校進行專題演講,藉此提升校內師生對於阿拉伯世界的認識。114年10月3日第一場的阿拉伯論壇講座由巴勒斯坦詩人馬萬・馬庫 Marwan Makhoul以阿拉伯語進行,並由鍾念雩老師進行翻譯。馬萬・馬庫出生於巴勒斯坦,父親及母親分別為巴勒斯坦與黎巴嫩人,如此特殊的背景,使他在身份、宗教認同上有別於他人,更形塑其詩作中的獨特視角。馬萬・馬庫本業是建築師,其特殊成長經歷,孕育出多元的文學創作。他出版過多部詩集、散文與戲劇作品,作品譯本涵蓋二十四種語言,且屢獲國際獎項,被譜曲傳唱。
詩人以一首關於孤兒的詩作為演講開頭,並巧妙地將孤兒的處境與加薩人民的困境連結,提到現今加薩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隨後詩人談及自己身份認同的多個維度:父親為巴勒斯坦人,母親為黎巴嫩人,所以他不完全屬於任何一方,因為父親與母親同等重要。此外,認同衝突部分也歸因於巴勒斯坦與黎巴嫩之間的緊張關係。由於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迫使巴勒斯坦人遷移至黎巴嫩,造成當地人民的生活壓力,埋下同為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的矛盾種子。因此,詩人自認不屬於任何狹義的國家、政治或宗教群體,而擁護更宏觀的普世價值。
在演講中段,詩人透露「來自以色列這個國家」的表述使其內心百般掙扎,因為身處以色列並非出於自由意志,而是迫於以色列如同侵犯般的佔領。以色列的國慶日,也令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感到尷尬,因為以色列建國後,全然漠視巴勒斯坦人的感受與權利。無怪乎詩人自認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公民」,並將巴勒斯坦人民比喻成生活在水中的魚,需要將水全部抽離才能看見魚的眼淚。透過這個比喻,他呼籲全世界基於人道主義保護他的國家——巴勒斯坦,且希望人們都能理解那種無聲卻深沉的痛苦。
演講最後,詩人將以巴衝突與臺海現狀類比,提出人們必須付出心血改變現狀;同時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對任何一位藝術創作者而言,偉大的作品不僅來自作者自身的天賦,更由生活環境的錘鍊煥發其獨特性。作為一個屹立於世界舞臺上的詩人,馬萬・馬庫將創作比喻成滴水,期望透過持續的創作,讓作品匯聚穿石的力量。整場講座中,聽眾能明顯感受到詩人真摯的情感,以及對家鄉與人權議題的關懷。
詩人的演講有助於理解巴勒斯坦人民的現況,也表達藝術家對以巴現況的深刻憂慮。不過同時,聽眾也能從這場講座和詩人吟誦的詩作中感受鏗鏘的聲韻及詩人自由不屈的精神。演講終了,學生也對巴勒斯坦的現況踴躍提問。透過這場講座,我們得以更貼近巴勒斯坦人的生活與心聲,也看見藝術如何成為跨越文化和語言的橋樑。